目前,“长安三月——2012陕西实力派中青年及新生代艺术大展”正在火热展出中。本次展览不仅几乎集纳了陕西实力派中青年的最强阵容,同样也是陕西新生代画家的一次集中亮相。
传承传统国画,并实现突破……年纪在30岁上下,新生代画家被艺术界和社会寄予了厚望。在接受记者专访时,新生代画家大都有一个共识,陕西辉煌的美术历史,不管带来的是压力还是动力,对于他们而言,年轻人一定要懂得“折腾”。
成功可能来之不易,但并不是不可能
陕西画坛藏龙卧虎,远的有石鲁、赵望云,近的有王子武、刘文西。对于新生代的画家来说,是压力还是动力?
因为父亲是著名画家江文湛,陕西国画院青年画家江天一般被认为压力是最大的。“外在的压力肯定存在,但你必须得面对。可能有人觉得同龄人中你应该做到最好,然后本来挺踏实的一条艺术原创道 路,自己先动摇了,反而不好。坚持自己很重要”。江天说道。
而在80后画家白海鸿看来,压力是动力。西安中国画院专职画家范朋杰说:“笔墨反映的是思想,而不是为画而画。从事绘画的工作者也有压力,但不可能每个人都喜欢你。把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才是我们的难题。”
青年画家韩勃正不认为前辈们带来的是压力,因为他们活在他们的时代,把他们的情感,对美的认识对时代的认识通过画笔表现了出来,“作为我们这个时代的人,只要按照艺术规律完成社会使命,到一定时候,也会有我们这一代的大师。实际上社会使命对我们的压力更大。”
西安中国画院另一名专职画家罗春波则很直率地说现在美术从业者很多,陕西更是如此,“专心做事情就行了,比起攀比或者一时着急弄一些事情出来的人,专心更重要。”
年轻人需要折腾
继承与创新,是画坛的老话题,而对于新生代而言,如何突破是每个人都要思考的难题。江天说:“突破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你个人的阅历和修养,逐渐地增加,画面表现的形式也会改变,这是一个渐变的过程,别人都不这么画,我非这么画的结果是出来的东西可能空洞,缺乏打动人的情感。”
西安中国画院专职画家孙宏涛的突破是彩墨,他的材料并没有什么不同,他说:“想法不同,观察方式、表达方式不一样,现在的年轻人的想象力应该更丰富一些,发扬光大就要创新,继承了不开拓就等于没继承。如果跟别人画的一样有什么意义。”
孙宏涛认为:“中国画表达方式应该有很多种,中国画的表达方式也应该是很宽泛的,传统不应该是束缚人的,真正的传统应该是一把钥匙,继承而不发扬,等于没有学到。”
范朋杰的突破是实验水墨。画花,正常方式是勾线白描,但他会先涂成黑色的三角形甚至椭圆形,别人可能理解不了你,但你自己知道它表达的是什么,“画家要保证自己的时尚嗅觉,我将它作为保持学术前沿性的一个方法,这是实验的技法和思想性,目的是保证自己对水墨的灵感和感觉。”
现任教于西安美术学院国画系的杨杰则认为:“传统已经过去了,只能学学传统的精神,笔墨和形式上肯定不能再用了,年轻人需要折腾,把纸折腾来折腾去。”
而在青年画家武斌看来,必须从传统的继承中渐进,而不要是突变。但要按照当代人的审美习惯,改变中国画老气横秋的感觉,又要经得起推敲,要纯粹,要守住中国画本来的这种精神和韵味。
强调认识自己的重要性
说起当代美术创作,有这样一段评价:有人坚守中国古典主义艺术的阵地,有人痴迷于中国文人画的笔墨底线;有人欲重扛西方古典写实的大旗,有人“挪用”西方波普艺术的图式;有人沉溺于自闭的空间,异想天开,自我表现;有人随意涂抹,游戏与调侃艺术,完全脱离群众,不知所云;有人照相写实,只有真实的躯壳,却迷失了艺术作品的精神本质、应有的价值和审美取向……出路在哪里?
罗春波非常强调认识自己的重要性,“现在社会是多元的状态,所以现在很多人面临出炉,往往出现不知所措的状态。我自己觉得现代的标准不是单一的,各有各的秩序,我们都在不断寻找和认识自己,按照自己的意愿,就可以走出一番天地。”
说到出路,韩勃正认为不存在突破的问题。“每个时代的情感是不一样的,审美取向是不一样,只要你用心去观察,你画出你的认识、状态、声音,你本身就是这个时代的产物,这本身就是一个突破,你本身就是过去时代没有的,只要画出真情实感就可以。”
韩勃正认为陕西新生代虽然是一个群体,但很难再形成一种审美取向和绘画模式的画派群体。
“我个人的认识,中国目前传统绘画其实是一种向传统回归和复苏的状态。不是人人都画成齐白石,那是传统的样式,这种回归指的是一种观察模式、方式,是一种认识论。中国绘画必然发扬中国精神 的东西,不管是审美取向、意识,还是艺术表现。”
本报记者刘慧